关于《微山县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的公告

公告内容
决策依据
草案内容及解读
背景介绍
征求意见情况
专家论证

按照山东省自然资源厅《关于开展市县级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鲁自然资字〔2020〕123 号〕要求,自然资源局牵头编制了《微山县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征求意见稿,现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征求意见截止日期为2024年3224时。

有关单位和各界人士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提出反馈意见:

(一)通过信函方式将意见至:微山县夏镇街道东风东路275号微山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邮政编码:277600),并请在信封上注明“微山县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字样。

(二)通过电子邮件方式将意见发送至:wsstxfk@163.com

(三)电话联系方式:0537-8221418

 

微山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2024年2月2日


1、《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中发〔2015〕25号);

2、《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2015年5月);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中发〔2019〕18号);

4、《自然资源部关于全面开展国土空间规划工作的通知》(自然资办发〔2019〕87号);

5、《关于推进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工作的通知》(财建〔2016〕725号);

6、《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指南(试行)》(2020年9月);

7、《全国生态功能区划(修编版)》(2015年11月);

8、《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山东省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方案>的通知》(鲁政办字〔2019〕105号);

9、《关于开展省级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自然资办发〔2020〕45号)。

10、《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指南(试行)》(2020年9月);

11、《全国生态功能区划(修编版)》(2015年11月);

12、《山东省主体功能区规划》(鲁政发〔2013〕3号);

13、《山东省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规划》(2009年12月);

14、《济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济宁市人民政府,2021年);

15、《济宁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235年)》(征求意见稿);

16、《山东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

17、《济宁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

18、《济宁市微山县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

19、《济宁市采煤塌陷地综合治理规划(2021—2030年)》;

20、《山东省湿地保护规划(2020-2030年)》;

21、《山东省市级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编制技术导则》(试行)。

 微山县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征求意见稿


目 录

前言

第一章  现状与形势1

第一节  自然资源概况1

一、自然资源本底条件1

二、土地资源3

三、水资源3

四、矿产资源4

五、水产资源4

第二节  社会经济情况4

第三节  基础分析5

一、生态空间5

二、农业空间9

三、城镇空间13

四、双评价分析14

第四节  问题识别15

一、生态空间15

二、农业空间16

三、城镇空间19

第五节  机遇与挑战20

一、发展机遇20

二、面临挑战22

第二章  总体要求22

第一节  指导思想22

第二节  基本原则23

第三节  规划目标24

第三章  总体布局28

第一节  生态修复格局28

第二节  生态修复分区29

第四章  主要任务以及重点工程31

第一节  生态空间修复任务31

第二节  农业生态空间修复任务33

第三节  城镇生态空间修复任务35

第四节  重点工程37

一、南四湖生态系统综合修复区       37

二、中心城区人居环境提升区       39

三、水土保持与生态屏障修复区       40

四、现代化农业发展建设保障区       42

五、采煤塌陷地综合治理区       44

第五章  综合效益分析46

第一节  生态效益分析46

第二节  经济效益分析48

第三节  社会效益分析49

第六章  保障措施52

第一节  创新体制机制52

第二节  建立政策体系53

第三节  落实规划传导55

第四节  强化资金保障55

第五节  严格评估监督55

第六节  鼓励公众参与57


前言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助力济宁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作,统筹推进微山县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修复,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对微山县县域范围内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做出总体安排和统一部署,按照国家和山东省和济宁市的要求,结合本县实际,制定《微山县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

微山县在《山东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中属于鲁西南沉积平原土地综合治理区。生态修复主导方向为加快采煤塌陷地的生态治理,推进土地综合整治,完善农田防护林网体系,改善周边生态环境,提升农田生态环境。

微山县在《济宁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中属于南四湖自然保护及生物多样性维护区,该区地势平缓,河流汇集,生物多样性丰富,具有调节功能、水资源供给和净化环境等湿地生态服务功能。生态修复主攻方向为提高水生态系统的完整性,改善资源环境本底条件,保护生物多样性。微山县在济宁市生态修复保护格局中占据重要地位。

规划范围为微山县行政辖区,总面积1737.57平方公里。规划期限为2021年至2035年,近期到2025年,远景展望至2035年。

第一章  现状与形势

第一节  自然资源概况

一、自然资源本底条件

(一)微山县概述

微山县,隶属山东省济宁市。位于山东省南部,南靠江苏徐州市,北接孔孟圣地邹城、曲阜,西通牡丹之乡菏泽,东连煤城枣庄,地处“两省三市九县”交界处,与“长三角”、“京津唐”两个发达地区相连,被鲁南经济圈、淮海经济圈覆盖,同长江水系、黄河水系相通达。京沪高铁、京福高速、104国道穿境而过。

(二)地形地貌

微山县东依邹滕丘陵,西临苏北平原,四面为陆,中间为南四湖。总的地势北高南低,东高西低,东西相向中间形成湖泊,湖东为缓倾斜洪积冲积、湖积平原;湖西为黄河冲积平原,境内有大小山丘91座,河流47条(含支流),全县地形构成较为复杂,低山和丘陵、平原等均有分布。

微山县境内山丘属泰沂山脉余脉,主要集中在两城镇。两城镇的九峪山,主峰海拔325m,为全县最高点。平原主要分布于湖泊四周,最低点在微山湖底,海拔30m。

全县平原面积占全县陆地面积的87.32%。平原由山前倾斜平地、滨湖洼地等部分组成,大部分分布于湖东,小部分分布于湖西。

全县低山丘陵地总面积占全县陆地面积的12.68%。全县大小山丘91座,这些山丘分布于两城镇83座,韩庄镇2座,微山岛镇6座。

(三)气候

微山县属暖温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春、秋相对较短。降水季节分配很不均匀。春季受华北、华东气旋的影响,境内多西南大风,雨水稀少,空气干燥,常发生春旱。夏季受东南风的影响,温度高,湿度大,常形成大范围降雨,有时出现大风、暴雨、冰雹天气。秋季秋高气爽,有时也出现阴雨连绵天气。冬季境内常有偏北大风,天气干燥寒冷,雨雪稀少。

(四)河流水系

微山县属淮河流域,境内水系主要由南四湖及入湖支流组成。南四湖由微山、昭阳、独山、南阳四湖组成,入湖河流主要有泗河、白马河、大沙河、洙赵新河、新薛河等。

京杭运河:纵贯南北,既是航运干线,也是湖内行洪和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输水线路。

南四湖:是南阳、独山、昭阳、微山四湖的总称(其中微山湖面积最大,因而也统称微山湖),承接 4 省 34 县、市(区)31400km2的来水,直接入湖河流 53 条。湖区南北长125km,东西宽5~25km,周边长311km,湖面面积1266km2,最大防洪库容 40多亿m3,是山东省最大的湖泊。

图1-1微山县水系分布图


二、土地资源

微山县2021年度变更调查显示全县土地总面积为173757.30公顷,耕地面积为32827.28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18.89%,林地面积为9151.71公顷,占比5.27%,现状建设用地总面积16445.36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9.46%。。

表1-1微山县2021年度变更调查三大类面积分类表

单位:公顷


三大类 

地类名称

面积

农用地

耕地

32827.28

园地

637.22

林地

9151.71

坑塘水面

8632.36

沟渠

2443.31

农村道路

840.88

设施农用地

497.41

田坎

220.96

建设用地

建制镇

5236.72

村庄

7574.58

采矿用地

677.70

风景名胜及特殊用地

76.86

铁路用地

69.36

公路用地

954.93

港口码头用地

261.17

水工建筑用地

1594.04

未利用地

湖泊水面

98509.40

河流水面

2338.50

裸岩石砾地

326.04

内陆滩涂

366.11

裸土地

1.63

其他草地

519.13

总计

173757.30


三、水资源

微山县水资源总量丰富,境内浅层地下水资源量22594万m3,可开采量17074万m3;南四湖多年天然径流量29.6亿m3,可利用水量12.73亿m3。

四、矿产资源

微山县矿产资源丰富,已发现煤、轻稀土、重晶石、水泥用灰岩、建筑用灰岩、白云岩、建筑用风化砂、建筑用砂、矿泉水、地下水等10种矿产;探明储量的有煤、轻稀土、建筑石材用灰岩、水泥用灰岩、建筑用风化砂等 5 种矿产。煤炭资源是微山最优势资源,煤炭已探明储量127亿吨,是中国重点煤炭基地之一,且埋藏浅、煤层厚,大多为优质气煤、肥煤。稀土已探明储量1275万吨,位于郗山,具有含磷、铁等杂质少、品位高、冶炼工艺简单等优点,是目前国内发现的唯一典型氟碳铈澜矿资源,为中国第二大稀土产地。此外,还有大量的石灰岩、煤矸石、黄沙等资源。

五、水产资源

微山湖水质肥沃,物产丰富,属富营养型湖泊,资源量居全国同类大型湖泊之首,素有“日出斗金”之盛誉。有鱼虾、鳖、蟹等共78种;芦苇、菰江草、莲藕、菱米、芡实等水生经济植物103种;野鸭、水鸡、天鹅等鸟类205种,是山东省鸟类自然保护区;浮游动植物364种,尤以“鼻孔鲤鱼”、“中华鳖”、“中华绒螫蟹”、“中华圆田螺”、“中华新米虾”、“中华小长臂虾”、“微山麻鸭”最负盛名,名贯中外。其中,“四鼻孔鲤鱼”“中华鳖”在清朝被乾隆皇帝定为晋京贡品。

第二节  社会经济情况

近年来,微山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大力实施生态立县、产业强县、富民兴县三大战略,强化创新驱动、改革牵动、开放拉动三大举措,突出产业发展、城乡统筹、改善民生、党的建设四大重点,撸起袖子加油干、扑下身子抓落实,加快建设经济强、环境美、后劲足、群众富的实力微山、魅力微山、活力微山、幸福微山,全力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实现了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增长,各项重点工作有了新的突破。2022年,初步核算全县实现生产总值(GDP)444.28亿元,同比增长4.1%。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64.92亿元,同比增长5.0%;第二产业增加值153.53亿元,同比增长7.5%;第三产业增加值225.83亿元,同比增长1.8%。分行业看,农林牧渔业增加值69.39亿元,同比增长5.5%;工业增加值146.09 亿元,同比增长9.2 %;建筑业增加值7.78 亿元,同比下降17.0 %;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74.47 亿元,同比下降2.8 %;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13.35 亿元,同比下降3.1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37.73 亿元,同比增长13.5 %;金融业增加值17.98 亿元,同比增长10.0 %;房地产业增加值8.67 亿元,同比增长4.6 %;其他服务业增加值68.82 亿元,同比下降0.2 %。三次产业结构为14.6:34.6:50.8。全县呈现出经济持续增长、民生明显改善、社会和谐稳定、政治风清气正的良好局面。

第三节  基础分析

一、生态空间

(一)水资源情况

生态系统是各种自然要素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复杂系统。地下水不仅仅是重要的水资源,也是“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系统中的关键要素,对于维护生态系统平衡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微山县境内浅层地下水资源量22594万m3,可开采量17074万m3;南四湖多年天然径流量29.6亿m3,可利用水量12.73亿m3;

从用水结构上看,农业用水所占比重最大,占总用水量的59.77%,其次工业用水量占比26.13%,生活用水量占比12.21%,人工生态环境补水量占比1.89%。

表1-2  微山县2020年年用水量统计表

单位:万m3


分类

用水量

农业用水量

耕地灌溉

8,526.06

林地灌溉

70.00

园地灌溉

210.00

鱼塘补水

490.10

畜禽用水

188.41

小计

9,484.57

其中:取用地下水

3,227.67

工业用水量

火(核)电工业循环式

2,545.85

非火(核)电工业

1,600.07

小计

4,145.92

其中:取用地下水

950.50

生活用水量

城镇居民生活

478.10

农村居民生活

1,183.88

建筑业

51.71

服务业

223.14

小计

1,936.83

其中:取用地下水

1,936.83

人工生态环境补水量

城乡环境

300.40

小计

300.40

其中:取用地下水

0.00

总用水量

合计

15,867.72

地表水源

8,939.72

地下水源

6,115.00

其他水源

813.00


(二)湿地资源状况

湿地不但具有丰富的资源,还有巨大的环境调节功能和生态效益。各类湿地在提供水资源、调节气候、涵养水源,均化洪水、促淤造陆、降解污染物,保护生物多样性和为人类提供生产、生活资源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全县全口径湿地面积110466.53公顷,占全域土地面积的63.58%,地类为湖泊水面、内陆滩涂、坑塘水面、河流水面和沟渠五类。微山县有1个国家级湿地公园,为微山湖国家湿地公园。

(三)水土流失情况

《济宁市水土保持规划(2018-2030年)》指出,2017年数据统计,微山县存在水力侵蚀问题,面积30.73km2,没有风力侵蚀问题。主要分布在两城镇低山丘陵地带。微山县属于省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重点预防乡镇为两城镇、南阳镇和微山岛镇。

治理水土流失,开展小流域综合整治,能有效的改善生态环境及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减少水涝、干旱、风沙等自然灾害。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

(四)森林生态系统情况

森林资源是维护生物多样性、维护气候稳定、调节大气环境、保持水土、对抗自然灾害、消除噪音的重要自然工具,同时也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资源产地,针对森林资源进行有效保护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作用。

根据2021年度变更调查数据,微山县林地总面积9151.71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5.27%,其中乔木林地6258.30公顷,其他林地2858.6公顷,存在少量灌木林地和竹林地。

根据2021年微山县林草生态综合监测成果, 微山县森林覆盖率为4.48%。

2021年国家级公益林的面积为779.10公顷,分布在两城镇。

图1-2  微山县现状林地分布图

(五)采煤塌陷情况

推进采煤塌陷地综合治理,可以有效缓解全县土地资源稀缺;改善矿区生态环境质量,提高人民生活环境质量;进而开展养殖、种植等农业生产活动,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推进全县绿色矿山建设,规范全县矿产资源开发秩序,治理被破坏的生态环境,恢复自然生态系统,努力打造生态宜居的生产生活环境。

依据2022年采煤塌陷地现状调查数据,微山县采矿塌陷地分布在驩城镇、傅村街道、赵庙镇、张楼镇、留庄镇、西平镇、夏镇街道和昭阳街道八个镇街,总面积5962.64公顷,占以上乡镇土地总面积的10.41%。

根据矿山储量及其服务年限,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治理”的原则,边开采边进行矿山治理,保证矿产可持续开采。

图1-3  微山县采煤塌陷地分布示意图


二、农业空间

(一)耕地情况

耕地保护对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作用。“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作为耕地的“田”本身也是一个生态系统,耕地保护必须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等为前提,保护耕地也是保护生态环境。

根据微山县2021年度变更调查的数据统计,全县耕地面积为32827.28公顷(49.24万亩),占全县土地面积的18.89%,比二调耕地减少2.23万亩;人均耕地面积为0.80亩,低于全国人均耕地水平的1.4470亩。

微山县划定耕地保有量31455.16公顷(47.18万亩),主要分布在高楼乡,但多为不稳定耕地。

表1-3 微山县2021年度耕地现状分布表

单位:亩


行政区代码

行政区名称

面积

比例

370826001

夏镇街道

22907.55

4.86%

370826002

昭阳街道

26260.47

5.57%

370826003

傅村街道

12372.78

2.62%

370826101

韩庄镇

64052.27

13.58%

370826102

驩城镇

50396.34

10.68%

370826103

南阳镇

5102.59

1.08%

370826104

鲁桥镇

28531.64

6.05%

370826106

留庄镇

19298.77

4.09%

370826107

两城镇

44782.08

9.49%

370826108

马坡镇

74079.46

15.70%

370826109

赵庙镇

7954.65

1.69%

370826110

张楼镇

9284.65

1.97%

370826111

微山岛镇

6497.90

1.38%

370826112

西平镇

4773.78

1.01%

370826206

高楼乡

95532.54

20.25%

总计

471827.47

100.00%


划定永久基本农田19654.47公顷(29.48万亩),占耕地保有量的62.48%,占稳定耕地(33.07万亩)的89.14%,永久基本农田面积最多的乡镇为马坡镇,面积为6.62万亩,占永农面积的22.46%;南阳镇无永久基本农田。

表1-4 微山县2021年度耕地现状分布表

单位:亩


乡镇(街道)名称

永农面积

占比

夏镇街道

14839.65

5.03%

昭阳街道

13820.85

4.69%

傅村街道

9580.95

3.25%

韩庄镇

47861.1

16.23%

驩城镇

44801.85

15.20%

鲁桥镇

14285.7

4.85%

留庄镇

16093.8

5.46%

两城镇

36663.75

12.44%

马坡镇

66220.35

22.46%

赵庙镇

7085.4

2.40%

张楼镇

7751.85

2.63%

微山岛镇

3319.05

1.13%

西平镇

4004.55

1.36%

高楼乡

8488.05

2.88%

总计

294817.05

100.00%


(二)耕地质量情况

耕地是生产农作物的土壤,是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加强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提升耕地质量,对我国粮食安全、环境安全和生态安全,既具有现实性和紧迫性,又具有重大的战略和长远意义。

依据耕地质量等别数据,微山县耕地等别分为6等地、7等地、8等地和9等地。其中低于济宁市平均质量等别(7.69等)的8等地主要分布在韩庄镇和驩城镇;9等地主要分布在两城镇; 6等地主要分布在马坡镇;马坡镇、赵庙镇耕地质量较好。

表1-5  微山县各乡镇平均耕地等别分析表

单位:等


行政区代码

行政区名称

6等地

7等地

8等地

9等地

总计

平均等别

370826001

夏镇街道

203.34

1068.88

863.25


2135.47

7.31

370826002

昭阳街道


1470.97

1034.70


2505.67

7.41

370826003

傅村街道


722.12

454.63

257.61

1434.36

7.68

370826101

韩庄镇


562.70

3551.40

673.60

4787.70

8.02

370826102

驩城镇


552.21

3451.60

127.34

4131.15

7.90

370826104

鲁桥镇

891.42

295.34

469.10

15.68

1671.54

6.77

370826106

留庄镇

36.48

1805.04

164.58


2006.10

7.06

370826107

两城镇

0.33

2038.61

698.97

1546.50

4284.41

7.88

370826108

马坡镇

3761.99

1727.10

14.23

0.00

5503.32

6.32

370826109

赵庙镇

788.65




788.65

6.00

370826110

张楼镇

345.28

507.18



852.46

6.59

370826111

微山岛镇


142.03

306.80

174.55

623.38

8.05

370826112

西平镇

201.82

207.53



409.35

6.51

370826206

高楼乡

450.16

2740.74

475.21


3666.11

7.01

总计

6679.47

13840.45

11484.47

2795.28

34799.68

7.30


图1-4微山县耕地等别分布示意图


(三)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情况

通过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对原本零散分布的农村居民点进行整理复垦和分散地块进行合并,对旧村住户进行拆迁安置,改善农村居民居住环境和生活条件,增加农民经济收入。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保证建设用地总量不增加,耕地和基本农田面积不减少、质量不降低,用地布局更合理的前提下,合理调节用地结构和布局,提高项目区土地利用率,从而达到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提高项目区利用率目的。

微山县2010年以来实施增减挂钩面积4119.44亩。

表1-6微山县增减挂钩统计表

单位:亩


行政区代码

行政区名称

面积

370826001

夏镇街道

279.12

370826002

昭阳街道

401.11

370826003

傅村街道

1520.93

370826102

驩城镇

1045.24

370826106

留庄镇

55.76

370826109

赵庙镇

817.29

总计

4119.44


依据微山县村庄布局规划成果,搬迁撤并类村庄共有 33 个,结合微山县压煤搬迁村庄规划,最终确定建设用地整治村庄66个,主要分布在傅村街道和驩城镇。

(四)高标准农田建设情况

高标准农田以土地平整、土壤改良、田间道路、灌溉与排水、农田防护和生态保护、农田输配电、科技服务、管护利用等八个方面为重点建设内容,截止到2020 年底,全县已建成高标准农田 29 万亩,粮食产能亩均提高约 100 公斤,田间基础设施显著改善,基本达到了“田成方、渠成网、路相通、沟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标准,宜机化率、劳动生产率和防灾减灾抗灾能力明显提升,巩固和提升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三、城镇空间

(一)城镇空间情况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新型城镇化工作,明确提出以人为核心、以提高质量为导向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为新型城镇化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推动我国城镇化进入提质增效新阶段,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城镇化水平稳步提高,发展活力不断释放,服务功能持续完善,人居环境更加优美,城市发展质量稳步提升。

根据微山县2021年度变更调查数据,建设用地16445.36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9.46%。

微山县全县城镇建设用地5236.72公顷,人均城镇建设用地面积约161.30m2;微山县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2.93%

(二)土地集约利用情况

实行严格的土地用途管制,对城中村和郊区农村,在保证基本农田不减少的前提下,实行更严格的建设用地增量控制,加快城中村向集约节约利用转变,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根据微山县低效用地资料显示有52处低效用地,面积134.14公顷,其中城镇更新改造类132.34公顷,产业转型升级类1.80公顷。

微山县批而未建土地127.79公顷,城中村216公顷土地待盘活。

(三)人均公园绿地情况

城市绿地作为城市生态中的有机要素,是连接城市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的纽带,在保持生态环境、维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保护城市物种多样性等方面的作用是无法低估和替代的。

绿地与广场用地182.44公顷,人均11.4 m2,略低于山东省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标准(17.5m2)。步行5分钟覆盖率仅为33.33%。

四、双评价分析

(一)农业生产适宜性评价

微山县农业生产适宜性评价结果显示,除微山湖及两城镇等生态极重要区,大部分为农业生产适宜区。微山县农业生产适宜区面积为57005.61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32.81%。

图1-5 微山县农业生产适宜区分布示意图


(二)城镇建设适宜性评价

从微山县城镇建设适宜性评价来看,除微山湖及两城镇等生态极重要区,大部分区域适合城镇建设,评价结果较高,城镇建设本底条件非常好。微山县城镇建设适宜区面积51284.80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29.52%。

  图1-6 微山县城镇建设适宜区分布示意图

(三)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

微山县全部为生态保护重要区和极重要区,其中生态保护重要区面积147836.72公顷,极重要区面积为25757.99公顷。

图1-7 微山县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结果分布图


第四节  问题识别

一、生态空间

水系水生态系统结构功能需增强。微山县水系网络不完善,河湖水系内生态补水作用不能完全发挥,导致水质自净能力下降。由于煤矿塌陷、开发建设项目、陡坡开荒和开山采石等人为造成水土流失。湖内湿地缺乏维护养护,水系水生态系统结构功能亟需增强。

森林生态系统完整性和稳定性有待提升。森林资源区域分布不平衡,林地主要集中在县域东北部两城镇,北部低山丘陵区域植被覆盖不高;水力侵蚀,导致水土流失逐渐加剧。未达到生态多样性的要求,灌木林地较少,存在一定面积的无立木林地和疏林地;公益林占比较低,商品林占比较高。

水土流失亟需治理。《济宁市水土保持规划》(2018-2030年)提出水土流失的原因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个方面。自然因素是水土流失发生发展的客观条件,而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是加剧水土流失的主要因素。人类活动对植被地破坏、不合理的耕作和土地利用方式、过度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等活动均可加速水土流失的发生发展。总体上看,近年来陡坡开垦、乱砍滥伐等易造成严重水土流失的行为已大为减少,但顺坡耕作、林种单一、不合理土地利用方式造成水土流失的情况依然存在。

采煤塌陷地亟需治理、矿山生态系统亟需修复。采煤塌陷及非煤矿山开采破坏矿区周边土壤和植被,生态空间受损导致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和矿区生态破坏,引起矿山周边生态系统退化。矿产资源开发挤占生态空间,采矿工程建设阻隔生态廊道,工业活动降低土壤质量,加剧生态安全风险。

二、农业空间

耕地质量有待提升。低于济宁市平均质量等别(7.69等)的8等地主要分布在韩庄镇和驩城镇;9等地主要分布在两城镇。通过多年的持续建设,截止 2020 年全县已建成高标准农田 29 万亩,剩余集中连片、施工条件较好的地块越来越少,大多为水土资源条件较差、地形复杂、碎片化严重、位置偏远的地块,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重、难度大、成本高;另一方面,2018 年机构改革以前农田建设分属不同部门建设管理,在投入标准、建设内容、组织实施等方面要求不统一,有的亩均投入仅为 500 元左右,导致部分已建成高标准农田存在建设标准不高、工程设施配套不齐全等问题,急需改造提升;加之受自然灾害、管护不到位等因素影响,一些工程设施遭到损坏或长期带病运行,难以充分发挥效益,急需改造提升;同时,部分中小灌区末级渠系工程等田间水网体系不完善,水库灌区农业灌溉水源被严重挤占,灌区面积萎缩,造成田间灌排工程闲置和废弃,也迫切需要改造提升。

基于已划定的永久基本农田,结合《济宁市微山县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最终确定我县新增建设6.6万亩、改造提升22万亩、动态提升24万亩,统筹发展高效节水灌溉4万亩。微山高标准农田新建项目主要分布在鲁桥镇东部、马坡镇中西部、傅村街道东北部和昭阳街道东南部。

图1-8微山县高标准农田项目规划图


土地综合整治潜力待开发。微山县土地综合整治主要包括农用地整治、宜耕后备资源再开发及工矿废弃地复垦和增减挂钩等。

村庄用地面积7574.58公顷,人均农村建设用地面积262.31m2,远高于《山东省建设用地控制标准(2019年版)》规定的100平方米/人的标准,农村建设用地的集约化程度偏低,空心化情况较为严重。

(1)为满足新增耕地不占用水源地、自然保护地、河湖管理范围、林保范围、城镇开发边界、已批准建设用地、坡度五级等管控因素,将以上数据予以扣除。最终得出全县农用地整治理论潜力面积为2564.64公顷。

  图1-9 微山县农用地整治理论潜力分布示意图

(2)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理论潜力为1388.86公顷。

  图1-10微山县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潜力分布图


(3)依据微山县2020年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结果,耕地后备资源合计213.77公顷,其中两城镇耕地后备资源最多,面积为71.10公顷,占全县耕地后备资源的33.26%,马坡镇耕地后备资源最少,面积为0.64公顷,占全县耕地占补平衡潜力0.30%。经2021年一年变更后剩余耕地后背资源125.49公顷。

  图1-11微山县宜耕后备资源再开发潜力分布图

  

(4)依据2021年第三次国土变更调查数据,微山县采矿用地面积677.70公顷。工矿用地复垦潜力是以现状采矿用地为基础,综合考虑生态红线、水源保护以及公益林等因素,最终确定微山县工矿用地复垦潜力为261.73公顷,主要分布在两城镇和驩城镇。

  图1-12微山县采矿用地复垦理论潜力分布图


三、城镇空间

土地集约节约利用待加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呈现“外围粗放、中心集约”的特征,土地集约节约程度总体水平不高,地区差异明显。批而未供和低效利用问题突出,呈现分散,高密度、低容积率,工业、商业布局杂乱,交叉严重,空间发展无序,亟待整治、优化、盘活、再利用。需加快推进数字化和信息化改造。

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有待提高。绿地总量有限、且连通性不足,限制了城镇生态承载力和环境容量,绿色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完善。城镇内部交通水利设施缺乏生态化设计,生态廊道受阻、生物多样性降低,针对极端气候和洪涝灾害的调节功能下降。加强城镇蓝绿空间建设,改善居民居住环境,提升居民生活品质。

第五节  机遇与挑战

一、发展机遇

全球多边协作凝聚环境治理新动力。联合国宣布启动“联合国生态系统恢复十年”行动计划,致力于推动世界各地对生态系统进行保护和修复。作为全球生态环境治理的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中国一直秉持生命共同体理念,努力推动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环境治理体系,切实履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巴黎协定》《生物多样性公约》等环境相关条约义务。实施生态保护修复重大战略是支撑我国参与全球治理和坚持多边主义的重要抓手,也是推进我省高质量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动力,事关我省发展的全局和长远。

生态文明建设引领绿色发展新方向。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和全过程。建设生态文明要求全面推进绿色发展,更需要聚焦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突出对国家重大战略的生态支撑,为生态保护修复营造出了前所未有的有利背景。重要战略聚合开创美丽微山县新阶段。微山县立足与“德耀古中都·上善新微山”道德建设品牌,结合本地资源优势,城市环境项目建设以水为纽带、以水为载体、以水为寄托,打造高品质宜居魅力之城。只要牢牢把握、科学谋划,就能在服务大局的同时推动生态修复事业发展。

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国务院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聚焦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突出对国家重大战略的生态支撑,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社会。党的十八大以来, 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生态文明体制的“四梁八柱” 已基本形成,生态文明理念日益深入人心。

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战略地位不断凸显。 “一带一路” 建设、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等区域发展战略都把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修复作为重要任务之一,这势必从更高层面、更多维度、更大力度、更广空间上推进生态环境共保共治工作,为区域一体化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微山县政府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持续推进美丽微山县建设,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的基础上,实施生态优先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战略,形成生态优先、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新格局。

开启美丽微山县新征程。全县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把环境保护融入“实施三大战略” 、推进“两个跨越”的全方位和全过程。全面融入微山县生态格局,统筹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促使城乡建设空间与自然山水格局融合发展,加快微山县生态网络重要节点建设。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微山县。

二、面临挑战

生态系统需进一步优化。全县生态环境质量有待提高,水生态系统结构功能需增强,森林生态系统完整性和稳定性有待提升,水土流失和矿山生态破坏等现象依然存在。农田生态系统单一,耕地质量有待提升,土地综合整治潜力有待挖掘。微山县城区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水平有待提高,绿色基础设施建设与河流修复治理有待加强,城区蓝绿网交织有待完善,生态品质有待提升。

生态保护修复能力现代化程度不足。全县生态保护修复体系和生态保护修复能力现代化建设相对滞后,对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认识有待深化,在生态保护修复政策架构、科技支撑等方面存在明显短板。政府主导、企业主责、社会参与体系尚未健全,相关责任主体内生动力尚未有效激发,导致资金来源不足,影响生态修复项目实施。

第二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方略和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遵循生态系统演替规律和内在机理,按照保证生态安全、突出生态功能、兼顾生态景观的次序,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 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统筹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修复为主线,以系统解决核心生态问题为导向,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等全要素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构建空间格局优化、生态功能稳定和生态产品优质的生态安全格局,合理划定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区域,科学布局和分时序组织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工程,着力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原真性、促进退化生态系统自我恢复、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提升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以解决生态问题、提升生态功能和保障生态安全为出发点,实施微山县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全面提高生态系统自我恢复能力,推动形成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新格局,为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微山县奠定基础。

第二节  基本原则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统筹山水林田湖系统治理,按照生态良好的要求,统筹考虑人与自然关系,统筹发展与安全,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和生态修复工作的高质量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和优质生态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

问题导向,科学修复。立足本县域自然地理格局、生态系统状况和主体功能分区,准确识别突出生态问题,科学预判主要生态风险。因地制宜合理确定规划目标,明确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和重点任务,研究提出基于自然解决方案的生态修复途径模式和措施。充分考虑区域内各类资源的主要特点,结合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和生态主要功能,提出不同的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的思路,进而推进一体化生态保护和修复,做到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分类施策,妥善处理保护和发展、整体和重点、当前和长远的关系,推进形成生态保护和修复新格局。

自然为主,人工为辅。遵循自然生态演替规律,充分发挥自然生态系统自我恢复能力,避免人类对生态系统的过多干预。保护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空间多样性,加强区域整体保护和塑造。合理选择保育保护、自然恢复、辅助再生和生态重建等措施,恢复生态系统功能,增强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产品供给能力,提升生态系统固碳汇碳能力。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探索自然保护和资源利用新模式,发展以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优良生态产品、优质生态服务的需要。

统筹推进,综合治理。坚持长远结合、久久为功,按照整体规划、总体设计的思路,科学确定微山县生态修复目标、合理划定修复分区,统筹提出各类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总体要求,协同推进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修复。统筹考虑自然生态系统各要素与农田、城市人工生态系统之间的协同性,加强规划引领,优化资源配置,强化质量监管,完善政策机制。

第三节  规划目标

围绕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到 2035 年、“十四五”时期的新目标,立足落实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和相关规划任务安排,从我省省情出发,结合济宁市及微山县生态修复需求,以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修复为主线促进安全、优质、美丽国土构建。综合考虑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连通性,结合社会经济发展趋势,依据相关标准,衔接相关规划,在区域生态功能定位、生态现状和生态问题判识基础上,坚持上下衔接、左右协同、精准定位、落实传导的原则,重点从国土空间格局优化、生态保护红线、重要生态系统受损修复、生态系统质量改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提升、规划任务完成考核等方面,合理设定生态修复指标体系,科学提出约束性和预期性指标。

应加强市级相关专项规划之间的衔接,分解落实县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中生态修复目标任务。在省—市—县生态修复规划三级纵向传导体系下,以省级生态修复总体布局为导向,以县域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分区和重点区域为指引,统筹微山县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需求。突出对县级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指标体系和主要任务确定的指导和引领作用。达到如下规划目标:

(1)生态系统功能显著增强

到2035年,落实生态保护红线,完成国家生态保护任务,森林覆盖率稳中有升,森林积蓄进一步提升,水土保持率、湿地保护率达到省下达任务。

(2)矿山修复治理持续推进

到2035年,以增强土地资源集约化,农业高质量发展为导向,积极推进矿山治理及采煤塌陷地生态修复。

(3)水生态保护持续改善

到2035年,建立起配置优化、开发合理的水资源保障体系,蓄排自如、安全可靠的防洪减灾体系,生态健康、环境优美的水生态保障体系,节水型社会全面建成,水利实现现代化。

(4)城乡生态品质不断提升

到2035年,城乡生态质量不断提高,县城建成绿地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稳步提高,美丽乡村建设持续推进。公园绿地、广场步行 5 分钟覆盖率85%,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2m2。有序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工作。

(5)土地综合整治全面加强

到2035年,稳步推进土地综合整治,助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有序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达到省级下达任务。

表2-1  微山县生态修复规划指标体系表


类型

指标

单位

属性

2025年

2035年

生态质量类

自然保护地陆域面积占国土面积比例

%

预期性

16.61

≥16.61

森林覆盖率

%

预期性

完成省下达任务

完成省下达任务

森林蓄积量

万立方米

预期性

完成省下达任务

完成省下达任务

湿地保护率

%

预期性

完成省下达任务

完成省下达任务

水土保持率

%

预期性

92

>92

修复治理类

中心城区建成区绿化率

%

约束性

35

完成省下达任务

中心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

平方米

预期性

≥5

≥12

“三区两线”可视范围内历史遗留矿山治理率

%

约束性

100

/

“2013年以来关停的露天矿山”治理率

%

约束性

100

/

绿色矿山建成率

%

约束性

大型矿山≥90,中型矿山≥80,小型矿山≥70

完成省下达任务

高标准农田建设面积

万亩

预期性

≥30.6

≥35.6

重要生态廊道修复或建设量

公里

预期性


完成省下达任务

营造林面积

平方公里

预期性


完成省下达任务

历史遗留矿山综合治理面积

万亩

预期性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面积

平方公里

预期性

完成省下达任务

完成省下达任务

稳沉采煤塌陷地治理率

%

预期性

100

/


第三章  总体布局

第一节  生态修复格局

遵循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理念,以微山县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为基础,以保障生态安全、增强生态功能、畅通生态廊道为重点,构建微山县“一湖、一心、一屏、多廊”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格局。

一湖:保护微山湖为首的南四湖生态系统,围绕南四湖省级自然保护区,保障湖区水资源、湿地资源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为重点。

一心:以山东微山湖国家湿地公园为中心的生态保护空间,打造为重要生态绿核,提升整体生态质量,调节县域生态环境。

一屏:以两城镇山体、鲁山林场为天然屏障,加强生态保育和生态修复,强化山区生态保护,严格控制山区开发强度和规模,充分发挥山区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重要生态服务功能。

多廊:加强泗河、白马河、新薛河等入湖河流生态治理,建设入湖河流生态廊道。

图3-1微山县生态修复格局示意图

第二节  生态修复分区

规划秉持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和绿色发展理念,在进行生态本底质量评估的基础上,基于区域的生态功能重要性、主体功能定位、生态保护红线以及重要生态问题分布格局,突出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连通性,做到全覆盖、不交叉、不重叠,原则上不打破村界限,合理确定生态修复目标、识别生态修复重点区域、划定生态修复各类功能区、建立微山县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总体框架。最终确定将微山县划分为5大生态保护修复片区:

(1)南四湖生态系统综合修复区

本区涵盖14个乡镇,国土总面积约125274公顷,该区河流汇集,生物多样性丰富,具有调节功能、水资源供给和净化环境等湿地生态服务功能。生态修复主攻方向为提高水生态系统的完整性,改善资源环境本底条件,维护生物多样性。

(2)中心城区人居环境提升区

本区涉及3个街道,总面积约为5622公顷。该区地势平坦,人口密集,为经济文化中心,人口聚居区,具有生产、生活功能。生态修复主攻方向为提升人居环境质量,加强城市蓝绿网络建设,盘活存量、低效用地,提高土地集约节约利用。

(3)水土保持与生态屏障修复区

本区位于两城镇,总面积约为7049公顷,该区山丘众多,地势起伏较大,林地众多,具有水源涵养和生态屏障的功能价值。生态修复主攻方向为提升林地质量,加强水源涵养,强化水土保持,巩固生态屏障功能。

(4)现代化农业发展建设保障区  

本区分布在微山县北部、南部和留庄镇的东部,涉及7个镇街,总面积约为25112公顷。该区地势较为平坦,交通发达,土地资源丰富,土壤肥沃,为微山县粮食集中生产区,具有农产品供给功能。生态修复主攻方向为强化土地综合治理,提升耕地质量,大力改善农田生态环境。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

(5)采煤塌陷地综合治理区

本区涉及3个镇街,总面积约为10695公顷。该区采煤塌陷地较集中,生态修复主攻方向为严格落实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方案要求,对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和占损土地进行治理恢复。根据鲁发改能源〔2023〕59号文《关于进一步做好采煤塌陷地综合治理工作的通知》和《山东省采煤塌陷地综合治理专项规划(2019-2030年)》的要求,至2025年已稳沉塌陷地治理率达到100%,对尚未稳沉的采煤塌陷地,要提高沉陷预测的精度和准度,采取有效措施保护表土耕作层,积极探索边采边复等动态治理方法,最大程度降低稳沉后的治理难度,减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对矿区群众生产生活的影响。

  图3-2微山县生态修复分区示意图

  

第四章  主要任务以及重点工程

第一节  生态空间修复任务

一、森林生态修复任务

贯彻落实国家森林保护政策,全面保护、突出重点,尊重自然、科学修复,生态为民、保障民生,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确保林地面积保持稳定、质量持续提高、功能稳步提升。

强化公益林资源管护。对全县所有公益林实行严格保护,完善公益林管护体系,建立公益林管护网络,建立健全管护责任制,完善管护模式,全面落实管护责任,加强公益林管护能力建设。划定公益林保护重点区域。建立公益林用途管制制度。

科学修复公益林。建立退化公益林修复制度,强化公益林中幼林抚育、封山育林,促进形成地带性顶级群落。开展公益林保护修复效益监测评估。鼓励在废弃矿山、荒地恢复天然植被。

推进沿河流域森林质量提升。按照适地适树原则选择本地乡土树种或气候、地理环境相似相近地区树种,坚持先易后难、先急后缓、自然修复和人工促进相结合,多树种配置,采取补植补造、更新改造等措施,栽植耐旱、耐寒、耐瘠薄乡土树种(植物),对沿河道两岸林木生长发育迟滞、系统功能退化、景观破坏严重的防护林,以及生态经济林进行提质增效,改善林相和林分结构,提升林分质量,恢复和增强沿岸自然景观,建设泗河、白沙河、新薛河等流域生态廊道。

推进森林抚育。采取优化密度、调整树种组成、人工促进天然更新等方式,优化林分结构,增强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功能。加大火灾、病虫害危害林分的修复、改造,促进林木健康生长。在全县范围内,对森林质量差、郁闭度较大的中幼龄林推进森林抚育。

推进低效林改造。因林制宜采取间伐改造、补植补造、调整树种、更替改造等措施,提高森林质量、林地生产力和综合效益。实施疏林地、未成林地及灌木林地的补植补造和封育管护,促进尚未郁闭成林的公益林尽快郁闭成林。

二、水土流失治理

预防保护。遵循“大预防、小治理”、“迫切性、集中连片、以重点预防区为主兼顾其他”的原则,以封育保护为主,保护现有林地,通过封禁修复和植被补植措施,提升林草地的水源涵养功能、水土保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

综合治理。坚持“综合治理、因地制宜”,对水土流失地区开展综合治理,合理配置工程、林草、耕作等措施,形成综合治理体系,维护和增强区域水土保持功能。适宜治理的水蚀和风蚀地区及其周边地区等进行综合治理,加强综合治理示范区建设。

加强监管。建立水土保持天地一体化监测系统,开展水土保持实时遥感监测,对水土流失重大危害进行及时预警预报,对重大水土流失问题建立提前防治措施。以贯彻实施水土保持法为重点,加强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动态监测和能力建设,有效控制人为水土流失,实现动态实时监控,不断提高水土流失防治水平和效益。

三、矿山修复任务

加强矿山地质环境调查与监测。进一步健全并实行政府主导、矿山企业配合、社会参与的矿山地质环境调查评价制度,组织开展矿山地质环境调查评价,对矿产资源集中开发区和重要成矿远景区的地质环境背景、现状、变化趋势和对策建议等进行调查与评估,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治理提供依据。实行矿山地质环境监测、预报、预警报告制度,建立和完善全县矿山地质环境监测体系和矿山地质环境动态管理信息系统,加强矿产资源集中开发区和生态脆弱地区的矿山地质环境监测,加强基层矿山地质环境监测机构建设,建立重点区域和重点矿山的地质环境监测网络,健全重点矿区地质灾害预警预报体系,加强对全县矿山地质环境的有效监控和监测数据的快速采集、分析处理与定期发布。

强化治理规划分区管控。构建政府主导、政策扶持、社会参与、群众监督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模式。开展对历史遗留矿山集中区的生态修复,构建政府财政支持主导为主,鼓励社会资金参与,通过市场化运作解决遗留矿山生态修复问题;同时对重点在产矿山及拟新建、扩建矿山采取“谁破坏、谁治理”、“边开发、边治理”的原则,开展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作,重点加强生产矿山监督管理。

第二节  农业生态空间修复任务

一、 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

人居环境整治重点是抓好农村垃圾处理、生活污水治理、村容村貌整治,加快推进厕所革命,实现村庄环境长效管护。积极推行垃圾就地分类和资源化利用试点,促进农村垃圾集中收集处理。因地制宜推进农村污水治理,开展村庄生态清洁建设,以房前屋后、河塘、沟渠为重点,实施清淤疏浚。深化农村厕所改造行动,提高农村厕所粪污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培育和提升公共厕所文明意识。

二、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全力推进乡村环境综合整治。围绕生态发展区、重点流域、重要饮用水源地周边村庄开展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全面整治村庄内外小溪小河、沟渠池塘,清除河塘淤泥、杂草漂浮物,实行净化洁化,恢复河道基本功能。积极开展中小河流综合治理与水系联通试点工作,集中力量整县推进水系连通、河道疏浚、岸坡整治、水生态修复等工程,恢复河道功能,切实改善农村水环境。按照城乡一体化发展要求,将城乡结合部乡村的生活污水纳入城镇管网处理,远郊村庄建设分散式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推行雨污分流,加大村庄排污沟渠的清理和改造,鼓励委托第三方专业技术机构对污水处理设施统一负责日常运行、维护和管理。加强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理,统筹布局城乡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完善城乡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建设,加快农村生活垃圾非正规堆放点的存量垃圾整治工作,推进设施共建、共享、共管。完善农村垃圾收运全覆盖体系,落实村收集、乡镇垃圾压缩、县处理生活垃圾处理模式,加快落实区域生活垃圾热解项目投入运行。积极实行垃圾分类,推动农村垃圾就地减量资源化。

三、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

根据微山县土地综合整理农用地整治、建设用地整治、土地复垦、农业空间生态修复、宜耕后备资源开发五个方面土地整理潜力分析评价的结果,对微山县生态保护红线以外区域,以乡镇为单位综合分析土地整理潜力,形成微山县土地整理潜力分析图。按照生态优先、经济可行的原则,最大限度提升耕地质量和面积,分析可开发为耕地的潜力规模和空间布局及开发模式,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

第三节  城镇生态空间修复任务

一、加大水源地环境监管力度

定期监测、检测和评估县域内饮用水水源、供水厂出水和用户水龙头水质等饮水安全状况,确保从水源到水龙头全过程监管饮用水安全。针对微山县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健全饮用水水源评估及建立健全风险污染源、水源水质和水厂进水全过程安全预警体系。开展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生物毒性实时监控,有必要的水源地开展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内分泌干扰物和湖库型水源藻毒素等监测。完善水源保护区巡查制度,开展水源地周边风险隐患排查,建立水源地风险源台帐。定期开展水源地周边风险源专项执法检查工作,严肃查处重点污染源治污设施闲置、废水超标排放、偷排漏排的违法行为,加强对可能影响饮水安全的工业企业的监督管理,加强对生活污染治理、农业源污染防治和水生态修复等工作,从源头控制水源安全隐患。

二、建立地下水环境管理体系

以园区、危险废物处置场、垃圾填埋场等为重点,开展防渗情况检测评估,统筹推进地下水安全源头预防和风险管控。建立地下水监测网络,及时公布地下水污染地块清单。开展地水下污染修复试点,实施地表水污染、土壤污染与地下水污染的协同防治。探索地下水污染防治的管理模式和技术路径,保持地下水环境质量总体稳定。

三、完善各级污水处理设施

加快推进中心城区、重点镇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实施雨污分流,加强污水配套管网设施建设,提高污水收集处理率。新建污水处理设施和配套管网必须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时投入运营。生态环境部门定期对集中污水处理设施的处理水量和出水水质状况进行监测。

四、发挥生态系统调节功能。

进一步整合绿地系统,通过绿道、绿廊等形式加强城市绿地、河湖水系等自然生态要素的衔接连通,加快打造“山环水润”生态格局。持续推进森林城市建设,推广立体绿化,提高城市绿量,发挥森林、河湖生态系统的气候调节功能,增加碳汇的同时有效缓解热岛效应。

五、推进城市绿化行动。国家园林城市

推进森林进城、森林围城,开展特色鲜明的城市绿化行动。推进城区周边可视范围内裸露地绿化,建设城市(郊)公园。强化道路、水系绿化,推进通道绿化美化,推进成片森林建设和湿地保护,构建互联互通的城市生态体系。

第四节  重点工程

一、 南四湖生态系统综合修复区

南四湖生态系统综合修复区达到生态“绿核”的生态功能。围绕南四湖湿地调节、水资源供给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主体功能,以改善湿地生态本底条件、增强水体净化能力和提升生物多样性为目标,开展自然保护地建设、湿地保护与修复及生态监管等工作。

水生态环境修复工程。在河流干流、重要支流周边划定缓冲带等,对不符合水源涵养区、河湖缓冲带保护要求的人类活动进行整治,提升生态自然恢复能力、增加生物多样性。坚持自然恢复与人工修复相结合的方式,因地制宜采取水系连通、清淤疏浚、水源涵养与水土保持等治理修复措施,开展入湖河流的恢复与综合治理,提高水体净化能力。

湿地保护与修复工程。实施南四湖国际重要湿地保护修复,坚持自然恢复与人工修复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建设沿湖生态绿带、退养还滩、生态补水等措施,开展湿地保护与修复,提高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开展沿岸污染综合治理,提升河湖水系生态质量。

采煤塌陷地治理工程。充分利用河道清淤弃土进行回填造地,最大限度地恢复农用地。不能恢复农业用途的塌陷区域,营造湿地公园、休闲娱乐用地等,改善矿区居民生产和生活环境,体现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效益的统一。

破损山体绿化工程。以破损山体为实施对象,采取植被恢复、地貌重塑等手段,明确恢复方向,开展系统性修复。

土地综合整治工程。对生态保护红线内等淹没或即将淹没的建设用地进行退出,促进国土空间格局优化。

生态保护监管。全面开展生态环境调查、修复效果评估工作,为生态保护管理提供基础数据支撑。构建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及时评估和预警生态风险,加强生态多样性维护和监测,强化信息技术支撑,建设湿地生态系统监测平台。整合现有监测网络,建立共享机制,补充监测站点,打造生态环境智能化综合管理平台。

表4-1  南四湖生态系统综合修复区工程统计表


治理方向

项目名称

水环境和水生态修复

南四湖生态保护修复工程

微山县南四湖水生态修复工程

南四湖微山岛东部湖滨缓冲带生态修复与保护工程

城郭河疏浚工程

韩庄运河百年一遇综合治理工程

泗河防洪治理工程

通惠河河道治理工程

微山县薛城大沙河治理工程

微山县入湖河流及其支流生态修复工程-挖工庄河河道治理工程

微山县微山岛污水处理厂尾水湿地及水质提升工程

微山县南阳岛污水处理厂尾水湿地及水质提升工程

湖滨缓冲带生态修复工程(张楼段)

微山县顺堤河生态修复及水质改善工程

南四湖水生植物群落结构优化调控试点工程(前白口)

南四湖水生植物群落结构优化调控试点工程(南阳)

南四湖水生植物群落结构优化调控试点工程(二级坝)

南四湖水生植物群落结构优化调控试点工程(岛东)

南四湖水生植物群落结构优化调控试点工程(大捐)

泗河入湖口生态修复工程

湿地生态修复

十字河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

微山县蒋集河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及生态修复工程

济宁市黄河下游湿地山东段生态保护和修复项目

济宁南四湖国际重要湿地保护修复项目

微山县山东滨湖国家湿地自然公园生态修复工程

微山县山东微山湖国家湿地自然公园生态修复工程

济宁泗河河口湿地公园工程

微山湖国家湿地公园智慧湿地监测项目

微山湖国家湿地公园湿地碳汇监测项目

微山岛镇微山湖荷园科普馆建设项目

微山岛镇微山湖荷园野外宣教走廊建设项目

采煤塌陷地治理

赵庙镇王庄村、赵庙村采煤塌陷地综合治理项目

森林生态修复

张楼镇破损山体绿化工程

赵庙镇破损山体绿化工程

森林质量提升工程

高标准农田

2021年张楼镇高标准农田新建项目

2023年西平镇高标准农田提质改造项目

2024年高楼乡高标准农田提质改造项目

2024年张楼镇高标准农田提质改造项目

2024年赵庙镇高标准农田提质改造项目

2030年高楼乡高标准农田提质改造项目

农村建设用地整治

微山县高楼乡聂庄铺村建设用地整治

微山县驩城镇渡口、土楼、夏刘庄、下辛庄、夏庄等村建设用地整治

微山县驩城镇张白庄建设用地整治

微山县张楼镇北丁官屯、水围子等村建设用地整治


二、 中心城区人居环境提升区

中心城区人居环境提升区达到“绿心”的生态功能。发展建设生态宜居城区,通过生态廊道绿化工程和水系治理工程,实施修复河湖水系,增强防洪排涝能力,完善城市生态系统。实施土地综合整治,密织绿道网络,加强城镇开发边界内蓝绿空间建设,构建完整连贯的城市绿地系统。开展城镇低效建设用地整治,盘活存量建设用地,优化城市发展空间布局,有效提升城市功能。

城镇生态空间修复治理工程。依托老运河、小新河、新薛河对中心城区水系进行连通,统筹推进城内城外河流水系生态连通治理。适当增加城市隔离绿地和绿廊、绿环、绿心等绿地系统建设,开展河岸植被覆盖建设,严格控制河道硬化,重塑健康自然岸线。提高蓝绿空间占比,优化城镇区结构,提升城区生态环境质量。

低效建设用地整治工程。坚持集约节约用地,盘活低效工业用地,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全县工业节约集约和工业转型升级。提高土地资源使用效率和效益,进一步优化土地资源配置,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土地综合整治工程。提出高标准农田、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改善农田及周边生态环境,维持农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助推乡村全面振兴。

表4-2  中心城区人居环境提升区工程统计表


治理方向

项目名称

水环境和水生态修复

城区水系连通工程及除涝工程--微山县城区水流域景观工程项目

城市污水处理提质增效工程--微山县中水水库泵站工程

微山县污水处理厂尾水人工湿地工程

景观提升

森林质量提升工程

农村建设用地整治

微山县傅村街道蔡庄村、程庄村、郭庄村、李庄村、薛庄村等村建设用地整治

微山县傅村街道郑庄村、邹庄村等村建设用地整治

微山县夏镇街道大薛庄、亓楼、殷庄等村建设用地整治

土地整治

微山县旧城改造工程

低效用地再开发工程


三、 水土保持与生态屏障修复区

水土保持与生态屏障修复区达到“绿屏”的生态功能。以增强森林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提升国土绿化空间为基本原则,通过开展荒山绿化工.程、破损山林绿化工程、历史遗留矿山治理工程、土地综合整治等重点工程。消除宜林荒山,保护生物栖息地,连通重要生态廊道,完善森林生态网络,增强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开展有害生物防治,保护区域内生物多样性,逐步提高森林覆盖率,提升森林质量。

森林保护保育及荒山绿化工程。开展宜林荒山(地)绿化,营造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实施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全面提升水土保持、水源涵养和生物多样性维护功能,增强抵御自然能灾害的能力。

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以生态环境问题为导向,采取“宜农则农、宜水则水、宜生态则生态”的治理策略,采取植被复绿、景观打造、宜耕复垦等措施手段,对破损山体、露天采场和废弃矿井,开展矿山生态修复。通过高标田建设、生态系统修复重建等方式全力推进土地综合治理,改善采煤矿区生态环境条件。强化矿山企业履行生态保护修复主体责任意识,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治理”的原则,边开采边进行矿山治理,指导监督矿山企业履行地质环境保护和土地复垦义务,严格督导矿山企业按照开发利用方案进行采矿活动,从源头上减轻矿产开发活动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

水环境生态修复工程。河流地沿线建设生态廊道,加快古房沟河道、沿岸生态廊道建设,提高森林沿河覆盖率。开展沿岸污染综合治理,提升河流水系生态质量。在河流干流、重要支流周边划定缓冲带等,对不符合水源涵养区、河湖缓冲带保护要求的人类活动进行整治,提升生态自然恢复能力、增加生物多样性。

土地综合整治工程。提出高标准农田、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提高土地集约化、耕地质量,按照美丽乡村的要求进行综合整治。改善农田及周边生态环境,维持农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助推乡村全面振兴。

监管设施建设工程。加强自然保护地管理,完善自然保护地管理制度和管理机构,推进自然保护地勘界立标,强化保护地基础设施配套,全面提升资源保护能力和管理水平。

表4-3  水土保持与生态屏障修复区工程统计表


治理方向

项目名称

森林生态修复

微山县两城镇荒山绿化工程

两城镇破损山体绿化工程

微山县森林生态管护和修复

森林生态科研监测重点工程

森林质量提升工程

生态廊道绿化工程(白马河)

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

微山县两城镇薄西村片区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工程

微山县两城镇古沟村片区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工程

微山县两城镇黄山村片区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工程

山东黄金谷投资有限公司建筑石料用灰岩矿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工程

水生态和水环境修复

微山县入湖河流及其支流生态修复工程-微山县古房沟河道治理工程

微山县入湖河流及其支流生态修复工程-微山县黄山沟河道治理工程

高标准农田

2026年两城镇高标准农田提质改造项目


四、 现代化农业发展建设保障区

现代化农业发展建设保障区达到“绿带”的生态功能。通过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农用地整治、优化基本农田布局,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升耕地质量,增强农田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保护农田生态环境安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村庄生态环境,提升村庄整体环境质量,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

土地综合整治工程。统筹推进农用地整理、建设用地整理和乡村生态保护修复,实施土地平整、农田水利、田间道路和农田防护林等工程建设。盘活利用农村闲散土地,增加耕地数量,提升耕地质量,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格局。

加大力度建设农田林网,增加农田产量。大力建设高标准农田,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大力推进农用地、农村建设用地、乡村生态保护修复综合整治。积极推进土地增减挂钩工作,提高土地集约节约化水平,促进国土空间格局优化,助力乡村振兴。

水环境生态修复工程。规划疏通沟渠水网,改善水域网络的系统性、整体性和连通性。对坡岸进行修补和加固,强化河渠周边绿化。加强流域水生态治理,维护区域水生物种多样性


表4-4  现代化农业发展建设保障区工程统计表


治理方向

项目名称

高标准农田

2021年微山岛镇高标准农田新建项目

2021年马坡镇高标准农田新建项目

2021年鲁桥镇高标准农田新建项目

2023年韩庄镇高标准农田提质改造项目

2023年马坡镇高标准农田提质改造项目

2023年昭阳街道高标准农田提质改造项目

2027年韩庄镇高标准农田提质改造项目

2028年留庄镇高标准农田提质改造项目

2028年马坡镇高标准农田提质改造项目

2029年韩庄镇高标准农田提质改造项目

2029年鲁桥镇高标准农田新建项目

2029年马坡镇高标准农田新建项目

2030年韩庄镇高标准农田新建项目

2030年马坡镇高标准农田提质改造项目

2030年昭阳街道高标准农田新建项目

农用地整治

马坡镇耕地占补平衡项目

留庄镇耕地占补平衡项目

韩庄镇耕地占补平衡项目

宜耕后备资源再开发

马坡镇宜耕后备资源再开发项目

留庄镇宜耕后备资源再开发项目

韩庄镇宜耕后备资源再开发项目

农村建设用地整治

微山县鲁桥镇麦仁店村、泗河崖村等村建设用地整治

采煤塌陷地治理

微山县滨湖煤矿留庄镇2024年度采煤塌陷地治理项目

微山县王晁煤矿留庄镇2024年度采煤塌陷地治理项目

水生态和水环境修复

北沙河河道治理工程

蒋官庄河河道治理工程

鲁桥中心沟南段治理工程

泥沟河河道治理工程

微山县鲁桥老运河河道治理工程

微山县入湖河流及其支流生态修复工程-潘渡河河道治理工程

微山县入湖河流及其支流生态修复工程-石里沟子治理工程

微山县入湖河流及其支流生态修复工程-微山县湖东堤河河道治理工程

微山县入湖河流及其支流生态修复工程-微山县老泗河河道治理工程

微山县入湖河流及其支流生态修复工程-张庄河河道治理工程

微山县涉水项目 含白马河、泗河等

赵庄河河道治理工程

微山县农村水系综合整治工程(水系连通)--(西庄河-石里沟)

微山县农村水系综合整治工程(水系连通)--留庄及老运河分洪道

微山县北沙河生态修复及水质改善工程

微山县石里河水质提升及生态修复工程

森林生态修复

森林质量提升工程


五、 采煤塌陷地综合治理区

采煤塌陷地综合治理工程。抓住区域生态发展机遇,尊重地方治理意愿,探索全县不同区位、不同功能定位、不同塌陷特点的采煤塌陷地综合治理模式,引进先进经验、技术、模式,结合政策导向、城市发展,以符合当地基础条件为前提开展与乡村旅游、传统文化保护、田园综合体建设等生态产业相结合的采煤塌陷地生态修复。

土地综合整治工程。大力推进农用地、农村建设用地、乡村生态保护修复综合整治。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力度,确保永久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生态有改善、布局更科学。提升农村耕地质量、完善农田水利设施,加强农村人居生态环境整治。积极推进土地增减挂钩工作,提高土地集约节约化水平,促进国土空间格局优化,助力乡村振兴。

表4-5 采煤塌陷地综合治理区工程统计表


治理方向

项目名称

采煤塌陷地治理

柴里煤矿采煤塌陷地综合治理(二龙岗村)项目

岱庄煤矿东王楼北采煤塌陷地治理项目

付村煤矿修复湖东堤采煤塌陷段治理工程

蒋庄煤矿双王楼村东采煤塌陷地治理项目

七五煤矿新庄南采煤塌陷地治理项目

微山县柴里煤矿欢城镇2022年度采煤塌陷地治理项目

微山县付村煤矿欢城镇2023年度采煤塌陷地治理项目

微山县七五生建煤矿夏镇街道2024年度采煤塌陷地治理项目

微山县柴里煤矿欢城镇2025年度采煤塌陷地治理项目

微山县岱庄生建煤矿欢城镇2025年度采煤塌陷地治理项目

微山县付村煤矿傅村街道2025年度采煤塌陷地治理项目

微山县高庄煤矿傅村街道2025年度采煤塌陷地治理项目

微山县欢城煤矿欢城镇2025年度采煤塌陷地治理项目

微山县三河口煤矿傅村街道2025年度采煤塌陷地治理项目

水生态和水环境修复

老运河河道治理工程

森林生态修复

森林质量提升工程

高标准农田

2021年傅村街道高标准农田新建项目

2021年驩城镇高标准农田新建项目

2025年欢城镇高标准农田提质改造项目

2027年傅村街道高标准农田提质改造项目

2027年驩城镇高标准农田提质改造项目

2027年夏镇街道高标准农田提质改造项目

农村建设用地整治

微山县傅村街道陈湾村、程元村、东村、东汇子村、樊村等村建设用地整治

微山县傅村街道后寨村、刘村、马庄村、南村、前寨村等村建设用地整治

微山县傅村街道三尖寨村、邵庄村、宋李庄村、宋寺村、西村等村建设用地整治

微山县傅村街道西汇子村、小李庄村、斜庙村、闫庄、杨路口村建设用地整治

微山县傅村街道张东村、周庄村、朱楼村、卓庙村等村建设用地整治

微山县驩城镇常口北、常口南、陈楼、大宋楼、后寨门口村等村建设用地整治

微山县驩城镇后朱庄、黄村、李庄、前寨门口、前朱庄建设用地整治

微山县驩城镇双王楼、田楼、翁楼、小宋楼、徐庄建设用地整治

微山县驩城镇俞楼、袁堂、赵庄等村建设用地整治

微山县夏镇街道东翁楼、李楼、小官口等村建设用地整治


第五章  综合效益分析

第一节  生态效益分析

一、改善土地生态现状

通过在全域开展土地综合整治、水土流失治理,加强种植业及养殖业污染防治、减少化肥使用、畜禽粪污和秸秆资源化利用,有效减少土地面源污染。经过生态修复整治,切实改善土地生态现状,保护珍贵的土地资源,实现生态环境可持续利用。

二、筑牢生态屏障

规划实施后能显著提升森林质量、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土保持能力以及水源涵养能力,植被覆盖率和绿化质量大大提高,提升固碳释氧、保育土壤、净化大气、积累营养物质及珍稀濒危动植物的保存和延续等多项生态服务功能,有效保障区域生态安全。

三、维护生物多样性

通过京杭运河、白马河流域、泗河流域和新薛河流域等生态廊道的建设,将全县自然保护区、水源保护地等串联起来,增强了生态空间的范围和质量,加速了基质内部的生物因素交流,影响了更广大地域空间上的生物、物质、能量的循环流动。对野生动物的交流、迁移起到了促进作用,提高了种群间基因交换的可能性,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将得到有效保护。

四、涵养水源效益

通过综合修复治理,区域内的植被与土壤得以大幅度改善,从而起到滞洪和蓄洪作用,依托植被和土壤截留与吸收,减缓地表径流速度,从而起到滞洪和减少洪峰流量的作用。同时生态修复过程还可对污染物有较强的截留过滤作用,有效减少地表径流,使得输出的水质具有较高的净化效果。有效的防止了白马河、泗河流域水源的水资源物理、化学和生物污染,减少进入水体的泥沙。提高境域内的植被覆盖度,加强区域内抗灾能力,降低区域内泥石流、水土流失等重大安全隐患。提高水源涵养能力,保证白马河、泗河生态屏障功能,有效遏制由于生态破坏导致的水环境破坏、土壤质量下降、水土流失及泥石流等灾害。通过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的实施、系统配套水利设施,可有利于提高区域内生态系统蓄水能力,增强防止水土流失、抗旱的能力。通过综合生态修复治理改善区域内水环境质量。提高白马河、泗河等入湖河流流域植被覆盖度,提高水源涵养能力,从而有效遏制由于生态破坏造成的水源破坏、水土流失加剧以及矿山开采导致的耕地破坏、自然景观破坏等问题。

五、水土保持效益

长期以来,微山县范围内水利侵蚀导致了水土流失,对区域内的土壤和土地资源造成了破坏,尤其是对农业和林业发展的阻碍,使得农业生态系统环境恶化,生态平衡失调,主要原因在于区域内水土流失导致大量土壤养分的损失,使得土壤贫瘠,生产力下降。修复治理之后的生态环境转好,通过自身内外结构对水分循环进行生物调控成为防止水土流失的重要因素。综合修复工程的水土保持效益主要体现在固土(防止泥沙流失)、保持土壤肥力和改良土壤等方面。通过植物对降雨进行再分配,通过对降水的截留、蒸散,减弱了地表径流量和径流速度,从而减少了对土壤结构的破坏和冲刷,保护了水土资源;修复后的地表增加了土壤有机质,改善了土壤结构和理化性质,增强了土壤的蓄水能力和抗侵蚀能力,起到了过滤泥沙,增加入渗的作用;最后,通过植物-土壤的联合作用,植物与土壤形成稳定的生态系统;植物生长使得土质变得疏松多孔,增强了雨水入渗土壤的能力从而防止了水土的流失,起到了固持水土的作用。

六、固碳制氧效益

在修复项目区内提高植被覆盖,能发挥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通过改善生态环境、固持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是生态服务的重要功能之一。微山县入湖河流流域生态廊道,是重要的生态屏障和天然参照物,同样发挥了重要的固碳制氧功能和作用,产生了巨大的生态效益。

第二节  经济效益分析

一、农业增收

微山县生态环境治理修复与保护工程使入湖河流及南四湖水质得到彻底改善,提高水体的可利用程度,提高农业灌溉能力,减少了地下水的利用和灌溉设施的投资;通过土地整理可增加土地利用面积,提高土壤养分,进而改良土壤,为农业的增产丰收创造条件。

二、提高居民收入

规划实施后,通过土地综合整治的实施,提高农田综合生产力,增加亩均农地经济产出,提升农业生产水平,保持农户持续稳定增收态势;通过生态资源整合,推动生态农业、文化旅游、绿色康养等产业融合发展,创造新的就业岗位,促进群众就近就业,增加群众收入,改善群众生产生活环境,提高群众生活幸福指数。

三、增加旅游效益

随着生态系统恢复和景观生态环境打造,微山县旅游环境得到进一步提升。在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等项目上引入社会资本,实行“谁保护、谁受益”的策略,采取重点打造景观优美、林相健康、生态优良、功能健全的森林康养基地的策略,建设如泗河河口湿地公园等生态旅游示范景点,广泛开展森林康养林道、康养林带、康养林网、康养林区体系建设,形成多样化的旅游产品。带动全县其他产业的发展,拉动地方就业和经济增长,提高整体收益。

四、促进土地升值

随着微山县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的实施,全县生态环境逐步改善,休闲游憩功能逐步增强,将直接提升微山县生活居住的吸引力,有利于减少本地人的外流和总人口的增加。随着城市湿地公园、河流生态廊道建设和改善,周边的土地的环境价值、观赏价值、休闲价值和开发价值都将大大提高,有利于本区域的土地开发利用和城市发展。

第三节  社会效益分析

一、提高保护意识和能力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是一项全民公益事业,在开展综合整治的同时建设一批生态修复宣教设施,并定期开展生态修复宣教活动,在感受到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以及生活环境和生活水平改善的基础上,必将极大的调动居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能有效地提高民众的生态建设意识、环境保护观念,也必将树立农民热爱家园,维护民族团结和稳定的自觉性。同时也培养一批生态修复专业技术人才,其专业技术水平和管理综合水平都会得到很大的提高,为后续生态修复和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改善人居环境

通过生态修复重点工程的实施,统筹推进国土绿化和人居环境整治,加强污水处理设施及排水设施建设,提高城市防洪减灾能力;全面推进农村卫生厕所革命,巩固提升垃圾分类成果,提高农村人居环境质量;优化“三生”空间格局,形成城市空间和公园形态有机融合的整体,实现建成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不低于12平方米,提高居民生活品质;发挥白马河、泗河流域、京杭运河生态廊道优势,打造特色乡镇,共建人、景、水、乡高度融合的乡村振兴走廊。良好的生态环境,有利于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能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持续发展。

三、创造就业机会

生态修复保护规划与农业、工业、旅游业紧密结合,为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和商业多样性提供了良好条件。提前布局碳交易市场,开展与生态相关的经营活动,必将促进区域内的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为群众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从而带动区域整体发展,增强社会稳定。生态修复规划的实施,致力于保护生态环境资源,打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有利于提高微山县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发挥微山县在全省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恢复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利用等方面的示范作用。

四、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规划的实施,有利于打造绿色人居环境,树立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善待自然的科学理念,营造全社会关心生态、支持生态的良好氛围,在巩固生态效益的基础上,稳步提高农民的生产水平和生活质量,共同构建生态文明社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第六章  保障措施

第一节  创新体制机制

一、建立科学、完善的技术创新体系

落实项目人才培养。各单位和项目组应分别接受相关部门以及科研机构的组织管理、协调监督与业务培训。有计划的提供项目实施成员参加各类业务知识培训,组织项目组成员学习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项目组内开展工作交流与总结,完善工作思路,提高项目成员的综合业务能力。

二、建立技术创新激励机制

全面提高技术、管理人员的素质,经济上实行质量优先奖励、劣质惩罚制度。

三、建立企业奖惩机制

对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的企业生产方式予以严格管控,如对木材制品、能耗产品等的生产和销售征税。对环境友好、有利于生态环境恢复的生产方式给予相关政策上的优惠。

四、建立健全生态环境建设投融资体制

积极探索生态建设、环境污染治理、自然资源与城乡土地开发相结合的有效途径,在自然资源和土地开发中积累生态环境保护资金;积极引导社会各方参与,探索多渠道多形式的生态补偿方式;积极争取国债资金、开发性贷款以及国际组织和外国政府的贷款或捐赠进行生态建设和环境污染整治,支持鼓励社会资金参与,努力形成多元化的生态环境建设投融资格局。

第二节  建立政策体系

一、加快制度建设

组织开展微山县生态修复相关政策研究,建立健全生态修复工作长效机制。

二、深化绿色发展结构调整政策

规划期间,结构调整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为重心,政策重心进一步从污染治理末端的污染防治向污染治理前端的发展源头调整,更加突出绿色发展与生态保护工作深度融合。

三、健全生态环境管控政策

要实施好空间的生态环境属性差异化管控,进一步健全生态环境空间管控政策体系。

一是实施水气土环境要素质量分区管控政策。继续推进优化实施以分区单元为基础的水环境质量目标管理,将流域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层层分解到各级行政区域,全面建立完善流域水环境质量责任管理体系;完善建设用地准入清单政策和农用地分类管理政策,重点制定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和综合防控,制定污染风险防控政策。

二是要建立重要生态分区管控政策。以生态保护红线和自然保护地为重点,合理分区实行差别化管控要求,建立健全生态补偿长效机制和多渠道生态建设资金投入机制。积极制定生态补偿、损害赔偿等政策,建立激励与约束并重的政策体系。

三是加快完善生态环境空间管控配套政策,综合生态环境各要素管控分区及重点资源利用管控分区,建立区域生态环境空间评价制度和生态环境管控清单准入制;建立生态空间监测考评机制,建立不同类型生态空间监督与绩效考核评价体系。

四、完善环境质量管理政策机制

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不仅是规划的目标,更是微山县以后工作的核心。进一步健全环境质量管理政策机制,不仅进一步强化考核落责,更要加强正向激励,形成政策链条和体系,在环境质量达标管控中充分发挥多种政策工具的协同作用。

一是完善以考评为主的生态环境质量管理政策体系。推进建立完善的生态环境质量检测、评价、考核、责任、奖惩环境质量管控体系,并强化考核结果的增效。

二是完善环境质量管理的污染物总量减排制度。实施总磷、总氮约束性指标管理,实施固定源和非固定源双控管理。

三是建立全生命周期生态环境风险防范和应急管理政策体系。完善事前防范和管理标准体系建设,完善事中处理政策,完善环境事故事后赔偿与修复政策,进一步健全环境损害鉴定评估与赔偿技术规范体系、污染治理与修复制度体系。

四是健全生态环境健康风险管控环境政策体系。推进环境健康风险管理试点,建立环境体检、责任保险、专业服务、风险防范、损害理赔为一体的绿色金融环境风险防范体系,加强生态环境健康风险信息透明度机制和能力建设。

第三节  落实规划传导

大力宣传生态恢复的有关法律法规,提高人们的法律观念和自觉保护生态环境意识,减少人为造成新的植被破坏。通过采取多种形式宣传贯彻各项生态恢复法律法规,形成全社会关注和关心生态恢复的社会氛围,为新时期生态恢复和生态建设事业开创新的局面。

第四节  强化资金保障

积极申请国家和省级资金的同时,要加大市级财政地质灾害防治资金投入,鼓励社会资金等对生态修复的投入,建立政府、社会和责任者共同参与的生态修复机制。建立多种灵活有效的生态修复资金融资渠道,出台优惠和鼓励性政策,逐步形成生态修复投入的良性机制。修复资金必须专款专用,政府主管部门应制订资金运作的专项管理措施,并严格把关,使得有限的资金得以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第五节  严格评估监督

一、建立流域环境监测管理体制

加强环境监测标准化建设,全面提升环境监测的能力与水平,初步建成先进的区域一体化监测网络和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努力实现监测数据的集成共享和监测信息的统一发布。

强化生态环境监测、监察和环境污染事故应急能力建设。整合生态环境监测资源,结合卫星遥感监测技术,形成天地一体化的监测体系。

加强流域沿岸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例行监测,开展流域沿岸农业面源污染常规性监测工作。基本实现监测项目齐全、监测网络全覆盖、监测手段自动化的目标。

对具有饮用水水源功能流域的供水水质实施全天候监测。制定水质异常、突发性水污染事件、藻类防控等应急预案,配备必要的应急设备和物质,全面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二、强化基层监察执法能力建设

全面加强乡镇环境监察能力建设,提高现场执法监管水平,优先配置标准中标配硬件装备,推进环境监察移动执法、移动办公和信息化建设,加强现场执法装备配置。继续加大对环境污染犯罪行为的惩治力度、持续提升执法能力等。继续推进督政与查企并举的环境督察制度,突出重点抓好专项执法行动;推进环境监管执法平台建设并拓展试点联网范围。

三、加大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

加强政府网站建设,充分发挥政府网站作为环境保护信息发布重要平台的作用。推进电子政务、物联网等先进技术在环境领域的研发应用,建设环境信息资源中心和水环境信息共享平台,实现流域内水量、水质、污染源等环境信息的共享和公开,发布违法排污企业名单,定期公布环保不达标生产企业名单,公开重点行业环境整治信息。依法督促企业公开环境信息。加强重特大突发环境事件信息公开,及时公布处置情况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网上审批系统,形成行政审批许可网络化受理、办理和答复的工作程序。

规范第三方检测机构开展污染源监测、环境质量监测、环境损害的评估,建立对第三方环境监测的认证认可制度。依法完善公众参与制度,畅通公众诉讼渠道。建设覆盖全省的环境信息网络,进一步推进环境业务信息化应用,有效共享及深度利用环境信息资源,实现环保业务管理信息化、管理信息资源化、信息服务智能化,基本构建“数字环保”体系。

第六节  鼓励公众参与

加强宣传工作,充分利用电视、报纸、网络等新闻媒体,普及生态环保知识,提高社会公众对“生态修复”工作的认识。要创造条件,鼓励社会公众积极参与,及时听取社会各界和有关专家的意见,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深入细致做好群众工作,认真听取群众诉求,维护群众利益,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让群众在“生态修复”中有更多获得感。


中共二十大指出,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要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实施全面节约战略,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倡导绿色消费,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